- 邢彦纯;吴源泉;李妙清;黄绮婷;
为了解不同品种的抹茶香气成分,以杭州种植的迎霜、薮北种、鸠坑种3个品种的抹茶为原料,采用热脱附法提取样品的香气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及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法(GC-MSD-FID)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不同品种抹茶的香气差异。其中迎霜种抹茶分析出来66种挥发性成分,薮北种抹茶67种,鸠坑种抹茶65种,不同品种抹茶分析出来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和相对含量间的差异以及独有的香气物质,体现出不同品种抹茶风味的区别。
2021年03期 v.24;No.196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朱晓红;
因抹茶牛奶在货架期中容易褪色,本文研究了葡萄糖酸锌、维生素E、D-异抗坏血酸钠和遮光条件下对抹茶牛奶颜色稳定性的影响,重点考察D-异抗坏血酸钠不同添加量的影响效果。实验通过采用分光色差计测定色差值,进行贮藏实验等方法,探讨抹茶牛奶的颜色稳定性。结果表明,葡萄糖酸锌可以延缓抹茶绿色和风味的变化;维生素E可以保护抹茶的绿色和风味、减少乳脂肪的氧化;D-异抗坏血酸钠能减缓抹茶牛奶整体的颜色和风味变化;采用黑色瓶标对抹茶牛奶的色泽没有明显影响;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越高,产品褪色越慢。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适方法。
2021年03期 v.24;No.196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矫玉翠;
本文以高山绿茶和煎茶作为原料,研究了不同萃取条件下几种滋味物质溶出量的变化,以确定茶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茶饮料中茶多酚类物质、茶氨酸和咖啡因均随着萃取时间的延长,溶出量有增加的趋势;萃取温度的升高也会导致各种滋味物质溶出量的增加;其中绿茶中各种滋味物质的溶出量均高于煎茶;感官评分的结果表明:煎茶在萃取时间为80min、萃取温度30℃下口感最佳,绿茶在萃取时间为60min、萃取温度30℃下口感最佳。
2021年03期 v.24;No.19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正>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沿海地区水资源安全。《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
2021年03期 v.24;No.196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正>牛奶中的钙,水果中的维生素C,强化谷物中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往往是由早餐提供的。一项针对3万多名美国成年人的数据分析显示,不吃早餐可能会导致成年人一天的营养摄入量不足。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营养学会学报》。"我们看到,如果你不吃早餐常见的食物,你往往在一天其余的时间里也不会吃它们。"
2021年03期 v.24;No.196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许展慧在研究员任海指导下,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韦霄以及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在珍稀濒危植物龙州金花茶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中取得进展,并指出根据该物种的现状,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应将其调整为极度濒危等级。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生态与保护》。
2021年03期 v.24;No.196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和生长发育密切关联。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双江团队构建了包含400个不同物种的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库(hGMB)。相关成果发表于《微生物组》。此次构建的hGMB包括400个不同的物种,其中有102个物种为首次分离、培养和鉴定,
2021年03期 v.24;No.196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叶酸在人类营养和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叶酸,需依赖于日常饮食的摄入。在亚非部分发展中国家,食用叶酸含量较高的谷类是确保叶酸充足供应的有效途径。谷子是一种理想的C4模式作物,其籽粒叶酸含量高于其他谷类作物,是膳食叶酸较好的来源之一。
2021年03期 v.24;No.196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研究员靳艳团队和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组研究员叶明亮团队合作,在母乳糖蛋白的鉴定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母乳样品大规模位点特异性糖型的鉴定与定量,并揭示了在不同泌乳期的母乳糖蛋白位点特异性糖型变化。
2021年03期 v.24;No.196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怡馨;孙泽傲;胡惠钰;
以普洱茶浓缩茶汤及脱脂奶粉为主要原料,自筛菌种(鼠李糖乳杆菌)为发酵剂,以感官评定和茶多酚含量为标准,对普洱茶抑脂酸奶的培养基、发酵工艺条件及食品添加剂进行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6mL/100mL,发酵时间为18h,原料配比为:茶多酚35μL/100mL、瓜尔豆胶0.45g/100mL、蔗糖9.0g/100mL、乳果糖3.0mL/100mL时,发酵酸奶得到最佳口感。
2021年03期 v.24;No.196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路敏;王雅宁;徐姗;夏君霞;齐兵;王影;耿会;赵慧博;
本文以核桃和大豆为原料,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制备核桃豆奶植物蛋白饮料。为了研究核桃豆奶植物蛋白饮料加工工艺对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常温放置方法观察产品的稳定性,同时利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对核桃豆奶植物蛋白饮料的稳定性进行考察,以产品稳定性指数(TSI)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大豆添加量、定容后均质压力、定容后均质温度和无菌均质压力进行了分析,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加工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核桃豆奶植物蛋白饮料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大豆添加量为12%,定容后均质压力为25Mpa,温度70℃,无菌均质压力为35Mpa,此条件下制得的核桃豆奶植物蛋白饮料的稳定性指数为1.48,产品状态均一稳定。
2021年03期 v.24;No.196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瞿建波;
以干制的去核杏肉(俗称杏皮)为原料,以杏皮萃取液得率及感官指标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杏皮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85℃,萃取时间50min,料水比1∶10。在此工艺条件下,萃取液得率为65%,感官评分为96.3。在萃取液中加入一定比例水、白砂糖、柠檬酸等原辅料,经过超高温灭菌(UHT),得到杏香怡人、酸甜适中、口感清爽的杏皮水。
2021年03期 v.24;No.196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志刚;袁奇;许琦;唐冠群;孙合群;颜东方;郭甲;沈硕;彭颖;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无豆腥味低糖豆奶的制备工艺,经过实验可知酵母抽提物的最佳添加量为0.03%、三氯蔗糖的最佳添加量为0.003%。此时制备的豆奶pH为6.56,色泽洁白,色度为L*=68.89、a*=0.64、b*=7.88,并且豆奶味浓郁、无豆腥味;在白砂糖含量仅为3%时,0.003%的三氯蔗糖就能使豆奶达到适中且纯正的甜感。
2021年03期 v.24;No.196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宫春波;郑重;董峰光;王朝霞;
了解社区、学校、家庭终端直饮水水质卫生状况,为标准制定、部门监管、居民饮用提供依据。采用分层随机采样方法,2019年6~11月于家庭、社区、学校无菌采集232份样本,按照《2019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在232份样本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4.05%、3.02%、7.33%,菌落总数是直饮水主要污染因子,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病原微生物危害因子,总体超标率9.48%。采集环节比较超标率为:家庭>学校>社区,分别为12.68%、8.97%、7.23%,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36,P>0.05)。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未呈现季节性规律性变化,各月份样本中微生物污染程度各异,超标率由大到小为:11月份>6月份>9月份>10月份> 8月份>7月份,分别为15.00%、13.89%、11.76%、6.25%、5.88%、5.00%,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4.47,P>0.05)。存在单一样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多重污染的情况。终端直饮水普遍存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菌落总数是主要污染因子。
2021年03期 v.24;No.196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何惊雷;宗晨曦;许文昭;高世君;王微微;
氟元素为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氟摄入对牙齿、骨骼有益,而过量则会引发氟中毒,特别在儿童时期,人体受到氟的影响更为剧烈。而饮用水通常作为日常氟摄入的最大单一贡献者,有必要对我国饮用水中的氟含量指标进行更准确界定。文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儿童氟中毒情况以及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专家学者对于饮用水中氟的研究和意见,意在对饮用水,尤其是儿童饮用水中氟含量指标的界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1年03期 v.24;No.196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